广东时讯网欢迎您~!
设为首页
黄华老人向人民邮电报社记者讲述战斗、工作经历。 黄华老人获得的军功章和他珍藏的“碗袋”。 据黄华介绍,有一次,不知是因为观察指挥所伪装不够好,还是因为敌人采取随机性炮击,他们所在的观察指挥所遭到了炮轰。“第一发炮弹打过来,我们观察指挥所的顶一下子就炸没了。庆幸的是,第二发炮弹是个哑炮。如果不是哑炮,我哪还能坐在这里跟你们聊这些事。”老人笑着跟我们说。云淡风轻背后,却是深藏战火峥嵘。 “讲了就要干,干就要干好。” 亲历过战争的残酷,黄华更加珍惜和平,更加注重“言必行,行必果”。 黄华与“邮电”的缘分,在转业后被延续下来。从1970年任职平远县邮电局局长到1984年离休,他从事最久、为之付出最多的就是邮电通信事业。 平远县地处粤东北边沿,闽粤赣三省交界处,属于山区小县。上世纪70年代时,平远县邮电通信业发展基础相对落后,长途传输线路少,主要靠明线和模拟微波,县城大部分人仍在用“摇把子”。 “底子薄、基础差,算不了什么。原来打仗时,再难打的山头,我们都能攻下。只要方向明、方法对,我坚信一定能战胜困难。”黄华不只看到了挑战,更积极寻求破解方法,从人员、资金、场所等几方面扎实推进工作开展。 为了补齐邮电局的“专业人员短板”,黄华一方面积极向上级单位申请人员援助,另一方面广泛搜罗本地的专业人员。当时,他听说几位邮电技术人员,因为各方面原因被安排到本地的农械厂工作。求贤若渴的他经过深入调查与沟通,了解到这几位技术人员政治素质、业务素质过硬,而且本人也希望重返邮电工作岗位。为此,他积极向相关部门申请,最终把几位技术人员调回到邮电局。 在资金方面,黄华秉承一个原则:公心为上。无论是向广东省、梅州市及当地政府寻求资金支持,还是与相关单位互助互惠寻求共赢,他绝不藏私心,一点也没有。“只要一心为公,就有底气、有勇气去争取资金支持。” 在场所方面,黄华见证了平远县邮电综合大楼(新楼)的建成使用。从最初的用地申请,到后来的施工建设,再到最后投入使用,处处可见他的影子。据家人介绍,在此期间,他一心扑在工作上,经常一个月只回两三次家。 1979年冬,平远县邮电综合大楼(新楼)建成使用,并开通HJ-905型纵横制400门自动电话交换机,成为当时梅县地区第三个实现县城电话自动化的县。自动电话开通后,长途台、市话台和农话台明确分开。此外,通过对原有电话电缆和明线全面进行调整扩建,县城电话全部使用电缆。 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。以上变化放在中国邮电通信事业大跨越、大发展的背景下,或许并不算大,但这一项项变化无疑为后续的发展开了好头、奠定了坚实基础。 黄华老人在战斗和工作中所获的军功章和奖状。